叹茶丨45张照片,几代人的高考记忆
◆ 明天高考,祝愿考生们金榜题名,不负韶华~
◆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影响和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考故事,或热血沸腾,或感慨万千,那些追梦路上燃烧的青春岁月与时代旋律共振,成为个人宝贵的记忆,见证着中国社会的变迁
◆ 瞭望新媒体精选45张照片,重温那些年的高考岁月……
编辑|瞭望新媒体 王婷婷 唐朵朵
▲1977年,在北京参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青年正在认真答卷。(新华社发)
这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了期盼多年的考场。1978年夏天,又有590万考生参加考试。两季考生共有1160万人,共招生录取了40.1万多名大学生,这只是参加考试人数的1/29。
▲ 1977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少年班,招收了21名少年大学生。这是少年班的学生在上物理实验课。(新华社发)
▲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新华社发)
▲1978年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这是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新华社发)
▲1978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1977届新生在学习中交流。(新华社发)
▲1980年9月1日,山沟沟里的少先队员施展,以13岁的小小年纪,以465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成年班),成为这年高考的佳话。施展斯文好静,爱好音乐,竹林里常传出他悠扬的笛声。(新华社记者 徐邦 摄 )
▲1982年,一名天津考生在等汽车的时候抽空读书。(新华社发)
▲1984年,上海高校的研究生在联谊活动上的“英语角”用英语热烈交谈。(新华社发)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湖北省麻城市铁门区农村青年王端良高考落榜后,一边务农、一边抽空自学。1985年他获得自学考试大专文凭。被该市胡锡古中学聘为英语教师。这是在一次考试后他为学生解题。(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 1987年,深圳大学第一批300多名不包分配的专科生将毕业。学校设置了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举办就业辅导讲座,传递人才需求信息,还为每位毕业生摄制了一分钟录相,让学生用普通话、广州话、英语作自我介绍,请用人单位代表观看。(新华社记者 巫加都 摄)
▲ 云南省在1988年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成绩公布后,允许学生和家长申请核查各科成绩并将复查结果通知本人。这种做法增强了高校招生的透明度,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新华社记者 周重要 摄)
▲ 1989年,清华大学建筑系自费生刘伊宏(右)正在家里学习。刘伊宏去年的高考成绩在清华已有专业可以录取,但他酷爱建筑专业,在父母的支持下毅然当上了建筑专业的自费生。由于他刻苦学习,考试成绩居班上前几名,其中画法几何和数学还得了满分。岳景春 摄(新华社稿)
那时,许多大专院校招收了相当数量的自费生。他们每年要交几千元学费,毕业还要自谋职业。也许正因如此,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学习都非常刻苦。
▲1989年7月7日,北京市第五中学的一个考场内,考生正在答题。1989年北京市共有34841人参加了文史、理工和外语3个科类的考试。(新华社记者 杜捷 摄)
▲1991年6月9日,在北京天坛公园举行的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咨询活动牵动了数以万计的考生家长的心。(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1992年3月8日,北京4万多名考生前往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成人高考咨询活动。一位女青年想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丈夫特意带着孩子陪她前来咨询。(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摄)
▲ 1993年7月7日是全国统一高考第一天,江苏南京市10000余名考生身穿印有“祝福”字样的文化衫,分赴全市18个考点参加考试。这种文化衫由市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免费赠送给考生,身穿此装,考生在高考期间可以在交通等方面得到照顾。新华社记者孙参摄(传真照片)
▲1994年,湖北三峡坝区三斗坪镇东岳庙村黎开英的儿子望军在全国高考中,以651分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乡亲们纷纷来到他家祝贺,望军不停地给大家夹菜以示感谢。(新华社发)
▲1994年7月7日,江苏省南京12000多名考生在37℃的高温下参加第一天的高考应试。为保证考生安心答卷,南京各界想方设法将清凉送进考场。南京市一中高考点的1050名考生每人领到了一顶冰帽,这是一名考生头戴降温冰帽应考。(新华社记者 方爱玲 摄)
1994年,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消除了国家计划招生和调节招生的录取分数差距。
▲1996年7月7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进入第一天。北京四中考生在应试。(新华社记者 李俊东 摄)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
▲ 经过20年的不断革新,部分考卷由电脑阅卷。这是考生在用铅笔涂填自己的准考证号电脑识码。新华社记者谢家华摄 (1997年12月24日留资)
▲ 1997年夏,哈尔滨市一些已被大学录取的学生在中学校门口摆摊出售自己用过的高考复习书籍。他们不在乎书价高低。卖书同时还向将要参加高考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吸引了许多中学生前来购书询问。这是一位“摊主”为前来咨询的中学生解答问题。新华社记者高广志摄(传真照片)
▲1998年7月24日中午12时,北京电报局160信息台与北京高校招生办公室联合开通了24小时高考成绩查询热线,考生只需拨通1605789,再输入准考证号码,既能获取高校招生考试各科成绩。这不仅方便了广大考生及家长,也有利于招生工作中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实施。这是160信息台话务员在人工辅助考生查询。 (新华社记者 张旭 摄)
▲1999年7月7日,北京近5万名考生走进考场参加一年一度的高考。在北京市第二中学考点,北京市高招办特意为一名患有自发性气胸的考生陈迪扬安排了一间单人考场,单独配备了监考老师、医生和医疗设备。这是考生陈迪扬在特殊考场考试。(新华社记者 张旭 摄)
自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实施。
▲ 2000年1月19日,北京和安徽两地春季高考开考。大约3.6万名两地考生参加了此次高考。图为考生在北京市第六十二中学考场参加考试。( 新华社记者 高学余 摄)
▲ 2000年7月9日,高考考试结束。这是在北京一考点外,家长们举起相机,准备拍下孩子走出考场、充满信心的情景。(新华社记者 高学余 摄)
▲ 2000年8月10日,2000年北京地区高校第一批网上录取工作正式开始。据悉,当年全国有100万考生通过计算机网上录取。这是我国高考录取工作的一次重要改革。(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 摄)
▲ 2001年7月7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开始。这是长春市的34岁考生刘丽梅自信地走出考场后展示她的准考证。新华社记者 迟海峰 摄(传真照片)
这一年高考报考政策放宽,不再有年龄、婚否等限制,许多年龄偏大但有志于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有了考试机会。
▲2002年7月8日下午,北京举行高考英语听力测试。试题通过北京广播电台新闻台中波828千赫和调频100.6兆赫两个频率播放。听力测试成绩首次计入高考英语总成绩。这是2003年将参加高考的王俊由父亲陪同在考场外提前感受听力考试气氛。李石磊 摄 (新华社发)
▲2002年7月7日,桂林五中的考生范艾芸走出考场乘坐高考免费服务车回家。(新华社记者 陈天湖 摄)
▲2003年6月7日,在北京第十五中学参加高考的考生等待进入考场。( 新华社记者 李俊东 摄)
从2003年开始,高考时间从7月提前至6月。也是这一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作为一种新的选才方式,自主招生的试点范围不断扩大;类型逐渐增多,有“自主组织测试”、“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
▲ 2003年6月7日,一名在北京四中考点参加高考的考生进入考场前检测体温。当天,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开始进行。(新华社记者 李石磊 摄)
▲ 2004年6月7日是全国高考第一天,在山东省实验中学校门前挤满了打着雨伞前来“陪考”的家长,五颜六色的雨伞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新华社发(江浩摄)
▲2008年6月29日,一位浙江考生在向美国教师帕特里克·德莱尼(右)咨询美国大学招生情况。出国留学人数正快速增长。(新华社记者 谭进 摄)
▲ 2008年7月4日,高考笔试部分结束后,安县好医生制药厂复课点的考生和家长从复课点宿舍搬运东西。当天,四川灾区延期高考笔试部分结束。(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2011年3月14日,在课间,父亲王宝峰(右)与儿子王旭东(左)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家住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王宝峰与儿子王旭东刚刚参加完近一个月的美术专业课考试后,重返滨城区职教中心艺术复读班,进行文化课程的冲刺学习。(新华社发)
▲2011年12月14日,参加美术统考的学生在山东烟台一家美术培训机构进行造型基础模拟考试。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考生参加艺术类考试。艺术类专业考生需要参加“艺考”,考试合格者获得报考院校的专业合格证,持此合格证书参加高考,高考成绩公布以后,各艺术类院校进行择优录取。(新华社发)
▲2012年6月7日,考生轻松的走进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中学“高考点”。(新华社发)
▲2015年3月15日,北京考生们在北影表演学院排队等待办理艺考复试手续。(新华社发)
▲2015年6月14日,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考点,考生排队进入考场。根据教育部规定,2015年全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首次在高考结束后进行,6月22日全面结束。全国共有102所院校各自组织自主招生测试。(资料图片)
▲ 2016年6月8日,在河南郑州市为民中学考点,家长亲友们在考点外记录考生走出考场的瞬间。(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 2016年6月8日,一名考生在北京人大附中考点外和同学打招呼。(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 2017年6月7日,参加高考的上海考生结束首场科目考试后走出上海市第四中学考场。新华社发(杜潇逸摄)
这一年,沪浙新高考落地。
▲ 2017年6月5日,在江西省新干县新干中学,考生们在紧张备考复习中。(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2017年6月5日,六安市,考生家长和当地居民为考生送行。(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 2018年6月7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中学考点,候考老师在给考生加油鼓劲。(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关于高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欢迎留言分享
静读时代,感悟生活
叹茶,瞭望微信晚间副刊
总监制丨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王婷婷 唐朵朵
预祝考生金榜题名